登高访谈 | 如何加快打造“大爱龙岩”新时代精神文明品牌,他们这样建言献策→
汇聚大爱力量 共筑文明之城
加快打造“大爱龙岩”
新时代精神文明品牌
登
高
访
谈
打好大爱龙岩牌,是我市全力以赴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打好的五张牌之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成果,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具体行动。在“大爱龙岩”新时代精神文明品牌建设中,我市将聚焦关心关爱“一老一小、一病一残、一弱一困”等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开展“爱心敬老、爱心护蕾、爱心助残、爱心就医、爱心扶弱、爱心济困”等六大专项提升行动,实施24项具体帮扶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市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力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革命老区精神文明高地,今年1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大爱龙岩”新时代精神文明品牌建设活动。
围绕如何加快打造“大爱龙岩”新时代精神文明品牌,市政协办公室和市融媒体中心特策划组织本次登高访谈专题活动,了解收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好做法及建议意见,为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建言献策、提供参考。
汇聚各界力量
共筑文明之城
市政协委员、市委文明办副主任、二级调研员 林树遥:
“近日,我市举办了‘大爱龙岩’在行动集中活动,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浓厚氛围。”林树遥说,为全力打好市委提出的大爱龙岩牌,我们将持续推进“大爱龙岩”品牌建设常态长效、惠及百姓。
林树遥介绍,打好大爱龙岩牌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是建好用好大爱“蓄水池”。目前,“大爱龙岩”红博云募捐平台已筹集到捐款83万余元,加上近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2022年“大爱龙岩”公益日募捐活动,届时所筹款项将用于慰问我市困难新冠病毒感染者和“一老一小、一病一残、一弱一困”等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让“大爱龙岩”的“蓄水池”蓄足活水,不断涌向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润泽民心。
“其次,要全力打造特色子品牌。”林树遥表示,以“大爱龙岩”总品牌为牵引,以六个专项提升行动为抓手,广泛动员各县(市、区)、各相关责任单位开展相应的子品牌、子项目建设活动,探索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品牌创建“龙岩路径”,推动形成“一县市一品牌、一部门一项目、一单位一特色”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品牌建设体系。同时,组织开展“爱心敲门”“上门服务”“挂钩干部下沉一线,入户帮扶送温暖”等各类走访关爱慰问志愿服务活动,切实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关爱送到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此外,营造褒扬善举新风尚也是发力重点。林树遥说,下一步市委文明办将联合相关行业部门,挖掘选树一批有善心、行善举、办善事的组织和个人,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行业系统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在明年年底,表彰一批“大爱龙岩”新时代精神文明品牌建设活动先进集体50个,先进个人100名。
让社会救助兜底保障
更加精准更有温度
市民政局副局长 谢绣红: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谢绣红说,近日市民政局出台《打造“大爱龙岩·暖心民政”品牌进一步加强对困难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帮扶举措》,从“困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护、残有所助”四个方面实施24条具体措施,对进一步做好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社会救助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要经得起检验。”谢绣红说,《举措》的出台进一步放宽了“单人保”条件,扩大低保覆盖人群;强调及时对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开展临时救助,力求确保“应保尽保”;为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提供了精细化、精准化的操作指南;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让兜底保障政策更好惠及每一位困难群众。
为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谢绣红表示将从五方面作出努力。一是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依规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工作力度。规范完善低保准入条件,完善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落实低保渐退政策,细化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条件。三是进一步加强急难临时救助。加强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生活困难未参保失业人员的临时救助,加强对其他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群众的临时救助。四是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改革创新试点建设,发挥试点单位以点带面的作用,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全面开展,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五是强化规范社会救助工作保障。将社会救助发展成效纳入2023年市对县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综合治理,深入整治社会救助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打造“十分钟工会服务圈”
关心关爱户外劳动者群体
市总工会党组书记、
副主席 邱大武:
“目前首批整合中心城区126家工会元素的服务站点已面向社会开放共享,为户外劳动者提供‘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没电能充电、饭凉能加热、小病能用药’等各类保障服务,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邱大武介绍,今年,市总工会紧紧围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基本职责,把打造“十分钟工会服务圈”作为助力“大爱龙岩”精神文明品牌建设、关心关爱中心城区劳动者群体、提升职工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
在市委提出打造“大爱龙岩”新时代精神文明品牌中,市总工会牵头的“爱心扶弱”是六大专项提升行动之一。工会组织把环卫工人、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户外劳动者作为关心关爱对象,将努力推动各类爱心驿站、服务站点等职工服务阵地提质扩面、赋能增效,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服务圈”的“百千万”工作目标,即:百个工会元素服务站点赋能增效,受益数千名环卫工人,惠及数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打造新时代龙岩工会更贴心、更温暖、更有影响力的“金名片”。
接下来,“10分钟工会服务圈”将在强化政治引领、优化科学布点、细化精准服务、深化共建共享等方面发力。坚持以职工需求导向,整合休憩补给、学习阅读、哺乳照料、职工子女暑托班、联谊交友、劳动法律咨询、劳动纠纷调处等独具特色的工会服务活动,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工会+社会组织、线上+线下等服务模式,确保服务站点常态化发挥作用,让广大劳动者“找得到”“进得来”“用得上”。邱大武表示,欢迎更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与职工服务站点共建的方式,形成以“10分钟工会服务圈”站点为载体,志愿者定期驻站服务的“队站结合”新模式,在全社会倡导形成关心户外劳动者、尊重爱心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市政协委员、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曾仲春:
“近年来,全市残联系统通过实施就业帮扶、康复服务、兜底保障、出行无碍、社会助残五大工程,大力弘扬扶残助残传统美德,使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曾仲春介绍,今年以来市残联积极争取中残联、省残联对我市资金支持达4900多万元,已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补助金8400多万元;全市残疾人就业工作经验、儿童康复服务机构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
为促进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高质量就业,今年以来,全市残联系统下拨补助资金265.2万元扶持442名农村困难残疾人创业就业;持续对接抖音、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促进残疾人开展互联网就业创业;同时,积极扶持农村残疾人开展种养殖业。为了使康复服务更有温度,全年为31000多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发放康复资金2356万元,康复服务率达100%;下一步将从拓展康复服务项目、推进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加强残疾预防宣传力度等方面,为全市残疾人提供更贴心的康复服务。
“市残联将从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优待政策入手,增强残疾人抵御意外风险能力,逐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曾仲春说,市残联将继续培育壮大助残社会组织。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成立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积极开展“启明行动”“助听行动”等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在全市设立10家“爱心助残驿站”,为基层困难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爱心助餐、辅助就业、文化娱乐等服务。
曾仲春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大爱龙岩”精神文明品牌创建要求,结合《龙岩市残疾人“十四五”保障和发展规划》主要任务,以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加大“红土助残”品牌建设,不断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帮扶制度,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广泛宣传加大引导
营造“人人参与”氛围
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郑作俐:
“我市于12月11日正式上线开通‘大爱龙岩’红博云募捐平台,目前平台各项筹款项目已顺利上线,市民们可以通过微信搜索‘红博云’小程序或直接扫描捐赠二维码进行线上捐赠。”郑作俐说。
据介绍,为确保“大爱龙岩”募捐项目顺利运行,省、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发团队对“红博云”平台进行多方面的优化提升。一方面,“大爱龙岩”募捐活动的重点捐赠时间是12月19日-29日,在这个时间段内,全市社会爱心人士可能会在同一个时间段多次捐赠,为保证网络捐赠的稳定性,省红十字会特地向福建省政务云平台申请增加了多台高性能服务器,并组织省、市高校学术进行多轮压力测试,目前平台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市红十字会根据前期平台试运行中捐赠人的使用体验,沟通省红十字会组织开发团队对“红博云”捐赠功能进行优化,简化操作流程,实现了一键式登陆、二维码捐赠、捐赠票据实时推送、捐赠证书线上申请等功能,把传统线下捐赠的相关流程在线上实现智能化,既节约了公益成本,缩短了捐赠时间,又增强了捐赠人体验感,提高了捐赠效率。
为让“红博云“募捐平台更好地服务“大爱龙岩”建设,她建议,各级各部门应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募捐活动中,号召党员干部职工充分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带头参与募捐活动。同时,该平台全年开放,各级各部门要采用多形式广泛宣传,营造“人人参与公益”的良好氛围。
“为规范善款管理,除了开展精准慰问外,市、县两级红十字会将对所筹集的爱心善款,实行专账管理,做到及时发放,账目清楚,公平公开,并通过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布接收捐赠及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郑作俐说。
用心用情守护家园
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龙岩市儿童福利院院长
谢巧珍:
“我们通过养、治、教、康、社会工作等多方面为在院集中养育的孤残儿童提供综合服务,保障孤残儿童的生命健康安全及快乐成长。”谢巧珍介绍,龙岩市儿童福利院承担全市孤弃儿童养、治、康、教等集中抚养工作,2019年9月以来共接收了各县(市、区)福利机构委托抚养孤弃儿童31名,做到应接尽接,目前在院集中养育19名。
为满足孤残儿童的情感需求,该院率先尝试“类家庭”养育模式,建造家庭式居所,聘请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教育抚养能力的夫妻担任全职父母,组建成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以兄弟姐妹相称,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每年组织对院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通过与龙岩人民医院签订医养协议的方式,做到小病院内治疗,大病走绿色通道,为院童提供及时治疗。为提高儿童康复质量,引进社会组织进驻并参与到院童康复具体工作,定期为院童开展康复教育训练,实现了院童康复常态化。同时,为了保障儿童的教育权益,该院积极与教育部门沟通联系,为院内超龄未就学儿童、因集中养育而学业中断的儿童安排就近就学;对需专人护理、无法到校就读的儿童,通过与龙岩特校合作,以送教上门的方式落实义务教育。
“在服务孤残儿童的过程中,我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谢巧珍坦言,一方面护理员配比及专业化不足,平均年龄较大,每位护理员工作期间必须照护6至8名生活不能自理的残障特需儿童;另一方面则是院童成年离院后续帮助问题,院童18周岁后就必须离院,身心状况较为良好的院童成年后能够步入社会自力更生,但由于缺乏持续关爱,成年后的他们在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还有很多困难。亟需社会各界关心关爱,共同为福利院的儿童们奉献一份心、践行一份爱。
小城藏温情
邻里一家亲
新罗区中城街道党工委书记
陈东华:
“中城街道坚持把‘共建共治共享’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一轴、两翼、多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着力打造‘大爱龙岩·福见新罗·情暖中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品牌,让居民的生活更有品质,让龙岩中心城区老城区更加温暖。”陈东华说。
据陈东华介绍,目前新罗区中城街道创建了“中城红土”志愿服务品牌,培育了6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和2支综合志愿服务队,于今年7月正式启动“爱心互助”项目,目前举办了9次活动,1000多人次参与。同时,形成了“好邻里”社区文化,逐步组建不同领域的居民志愿队伍,参与社区治理。其中,各商会志愿队伍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中,慷慨捐资捐物,今年累计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11.38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传播‘近邻’文化,打响‘大爱龙岩’新时代精神文明品牌,让文明生根生长,让‘大爱’在中城蔚然成风。”陈东华表示,该街道将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大爱龙岩”行动,在文明实践中融入“大爱”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提升社区文化长廊等阵地吸引力和服务性,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用大爱力量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此外,中城街道将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社区家长学校,携手共建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等,围绕“情暖福邻”理念,以满足社区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为老人、残疾人、困难特殊儿童提供文化与活动为一体的公益性课堂,丰富业余生活。陈东华说:“我们计划把‘近邻’服务理念有机融入基层党建工作,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有效激活共建共治共享的近邻密码,点亮小区居民‘平时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的幸福底色。”
健全志愿服务机制
点燃社会公益力量
龙岩市义务工作者协会创会
会长 殷世龙:
“近年来,龙岩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殷世龙表示,龙岩志愿服务的氛围越来越浓,社会公益组织逐渐增多,各个党群口与单位部门也都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还有很多的爱心企业、群团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亮,这是“文明龙岩”“大爱龙岩”的生动体现。
在介绍了龙岩市义务工作者协会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后,他表示,虽然公益志愿服务的氛围越来越浓烈,但公益组织普遍存在专业度不够、缺乏有效培训、资金场所欠缺等问题,导致志愿人员流动性大,在项目运作、执行方面难以持续化。他还指出,目前社会上存在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力的偏见,甚至有领薪志愿或班时志愿,这是对志愿精神的曲解,不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发展。
“做公益不能仅凭志愿者的一腔热情,应健全各类志愿服务机制,才能激励更多志愿者加入,点燃社会公益力量,营造人人献出一点爱的大爱氛围。”他建议相关部门切实贯彻落实好市委“大爱龙岩”的相关政策,加大在志愿服务领域的投入,对民间公益组织给予一定的指导、扶持,如提供一些公用场地支持、投入一定的经费对市内活跃度高的公益人进行更多更全面的培训提升等。他还建议各单位、各部门加强交流,整合资源,分项目发挥品牌作用,避免爱心资源过于集中。同时,建议出台相应激励、监管政策,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提高义工、志愿者、公益人的社会地位,避免部分志愿服务流于形式。此外,他还建议拓宽渠道,形成走出去、引进来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建立相应基地或者项目,引进国内一些大型基金会、公益机构等,打造公益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互相支撑的公益生态圈,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助力“大爱龙岩”。
精细了解精准施策
让困难群众身暖心更暖
新罗区曹溪街道
樟柴树社区书记 苏焕华:
“目前我们社区共有60岁以上老人622人,80岁以上老人80人,90岁以上老人5人,残疾人19人、独居老人1人、低保4户6人,正在申请临时救助2人。今年以来,社区为辖区3户4人困难居民申请到了低保,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为长期重病的因病致贫困难家庭申请了临时补助金约13000元。”苏焕华介绍。
为持续做好社区困难群众帮扶工作,他建议,社区应持续开展兜底保障“回头看”精准救助专项行动,组织网格员以入户走访的方式到困难群众家里,针对辖区重病、重残人员开展全面排查,掌握困难户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困难群众台账,以便实施精准救助。
同时,建议动员辖区各小区党支部、业委会、党员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每个支部要摸清困难群众底册,定期开展帮扶活动、每季度上门拜访困难家庭一次,党员以“一带一”“多带一”的形式至少与一个困难家庭作为结对帮扶对象,为困难群众在就业、生活、学业等方面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他说,发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宣传栏、公众号等作用,线上线下广泛宣传,组织社会爱心企业、组织及人士定期为辖区困难群众开展捐款捐物、爱心义剪、暖心缝补、家电维修等爱心公益活动。
“建议为辖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就医困难的居民,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建立‘家庭医生问诊微信群’为居民做出相应健康指导,并建立健康档案,做好日常跟踪,定期随访。”苏焕华说,社区应主动与辖区企业建立共建协议,组织企业为有条件的残疾人、低保户开展手工编织、家政服务、老人照护等适合个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结合实际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让残疾人就业“圆梦”
市残疾人互联网孵化基地创始人、
全国自强模范 陈建国:
“龙岩市、新罗区残疾人互联网孵化基地成立以来,通过和残疾人康复、技能培训、心理辅导以及‘阿里巴巴’‘菜鸟’等互联网企业、机构服务共建,累计帮助残疾人生活重建60多名,常年集中安置80~130人,带动居家就业1165名,影响融入社会3000多名。”陈建国介绍,基地力争在五年内帮助残疾人生活重建上百名,常年集中安置300名以上,带动居家就业3000名以上,影响融入社会上万名。
陈建国直言,近年来,虽然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但仍面临一些难题,如互联网“龙岩军团”在龙岩为残疾人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少;残疾人人口基数大,身体条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残疾人培训就业工作困难较多;关于身残志坚事迹宣传不足等。
为此,他建议,一方面,参照与“阿里巴巴”“菜鸟”等互联网企业合作设立“百城万人残疾人公益项目培训就业基地”“菜鸟云客服·龙岩搏赢公益合作基地”解决残疾人及其家属就业需求的做法,力促互联网“龙岩军团”企业,通过市县残联组织建立公益合作基地,并为经专业培训后的残疾人提供如在线服务、语音沟通、工单审核、智能标注等互联网远程就业岗位做法。另一方面,根据国务院同意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建议在现有残疾人年度培训计划的基础上,增加额度20%以上;并在现有残疾人年度互联网远程就业培训计划的基础上,增加额度50%以上。同时,建议每期互联网领域的残疾人培训时间,安排2个月以上。
另外,他还建议,把基地纳入打好“大爱龙岩牌”体系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促进基地基础设施不断上档升级。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策划:高营光 王仰华 谢镇南 王尚华
融媒体记者:刘菲菲 刘玉荣 施薇 罗焕辉 郭亦斌
见习记者:谢泽铧 章宸睿
视频:连灼森 张学薇
编辑:赖莉蓉
检查:林加涛审核:陈良锦 蔡添高监制:王仰华总监制:王传龙 高营光版权归龙岩市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知道↓↓↓